Undergraduate: I want papers, more papers, more more papers.
Graduate:I want papers, more papers, JACS papers.
Postdoc:I want HIJ (High Impact Factor Journal) papers.
假如你也学化学,假如你也搞科研,看到这样的心路历程,是不是代入感很强?这是西湖大学工学院资料科学讲席教授黄嘉兴,在成为一名独立PI之前关于宣布论文这件事的心态改动。
在近来西湖大学研讨生会主办的WeSalon微沙龙活动上,黄嘉兴翻出自己在不同阶段的“榜首篇”论文,初次吐露每篇“榜首次”宣布前后的实在故事,并以此引出——现在作为一名资深教授,他对“宣布论文是为了什么”这个问题有了哪些新的了解。
这是一场故事与观念齐飞、幽默与睿智兼备的共享。黄嘉兴提示,这仅是他一家之言,但假如这样的共享与传达能够启示咱们考虑这个问题,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。
黄嘉兴
2000年本科毕业于我国科大化学物理专业,2004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。2004-2007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米勒研讨奖赞助从事博士后作业。2007年出任美国西北大学资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,2013年晋升为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授资历,2017年晋升为正教授。2021年8月全职参加西湖大学,受聘资料科学讲席教授,成为现在西湖大学最年青的讲席教授。
01
本科阶段发论文
接受一次科研练习
我本科是在中科大念的化学物理,当年中科大的本科读五年,一般第五年进试验室。1999年我上大四,其时成果一般,为了获取研讨阅历,就提早进了试验室,充当了相当于科研助理的人物。那时分我想,我的学习一般,阐明我没有把国家和社会对我的“输入”吸收好,但这或许并不代表我的“输出”就不可了。
一开端我真的想,能够起点小效果、打打下手,乃至能帮人洗个烧杯就很高兴了。后来带我的博士生或许是看我还算勤快,把我“拉”进了他的一个作业。文章写完后,我就抱着用力读,偶然能帮助改动一二就好高兴,觉得我又起到了一点效果。终究他和我的导师乐意把我的姓名包含在作者里边,我觉得很侥幸。
人生榜首次,我姓名的拼音变成铅字,呈现在国际期刊上,对其时的我来说已经是高兴得不得了的作业,对我个人成长的意义是十分严重的。